文/本刊记者 向丽
中国艺术品金融化,从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文交所,到“互联网+”、P2P金融,这一探索之路始终围绕艺术品科学、准确估值与交易模式的创新。
在“温州金改”迎来三周年之际,3月28日,在浙江温州金融办、温州金融产权文化交易中心主办的温州文创与金融创新论坛上,由资邦(上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资邦控股”)联合交易所、拍卖行等机构打造的艺术品金融新模式:“P2P+拍卖+产权挂牌”,一经推出即获市场巨大反响,这种艺术金融新的交易模式在中国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道路上,对于专业化领域的探索意义深远。
资邦控股总裁马树强介绍称,这种模式通过互联网金融+收藏质押+拍卖+产权交易+更多模式,解决了艺术品金融流通性与风险问题。“资邦首创与互联网金融、收藏、估值、拍卖、产权交易的交易结构,使文化金融形成一个闭环。”
中国艺术品金融化之路
最新的《TEFAF 2015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总交易额高达511亿欧元,同比增长7%,创历史新高。
十年来,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规模翻了一番,2014年中国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为22%,位居第二。但中国拍卖市场与英国、美国火爆的市场恰恰相反,艺术品价格相比2011年峰值下跌28%。
与拍卖市场不同的艺术品金融表现出“走强”趋势。中国文化产业智库最新发布的《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尚处于结构的调整之中,但艺术金融市场 规模比2013年增长了61.5%,与峰值2011年的市场规模相比,仍增长2%,达到了123.4亿元,表现了较强的市场“挤出效应”。
回顾中国艺术品金融发展历程,以2007年中国第一款艺术品银行理财产品——民生银行“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为代表,发轫于这一年的艺术品金融化浪潮,迅速席卷私募基金、信托、第三方资管产品,以及各地兴起的“文交所”,市场出现各种以高收益率为“旗号”的金融产品、以及不成熟的交易模式,中国艺术品金融之路步子迈的大且有点不稳定。
国务院出台“38号文”叫停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文交所目前正努力寻求转型和模式创新。2013年银监会出台政策严禁银行销售私募基金,也封堵住了艺术品基金进入银行销售渠道。此外,相关监管部门就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等不同形式的艺术品金融探索,表达了对市场严控的观点与态度。
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艺术品基金兑付风波、过度炒作背景下,艺术品金融仅靠资本入市、资金推动并不能长久发展。金融形式对市场的支持最终需要回到市场的基本面上,需要切合艺术市场的一般市场特征及其特殊属性。
艺术品金融化“困局”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这是著名的科斯定理。在当下的文化艺术品领域,同样遇到“产权”界定的难题——艺术品鉴定权和价值评估的无序。
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表示,中国艺术品金融发展到今天的核心领域就是艺术品及其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关键环节就是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的估值。
“艺术品金融模式探索中的最大难点就是艺术品的确权和估值。”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张天在论坛上表示。
张天认为,文化金融功能首要功能需要解决文化金融资产的确权,为金融机构提供价格评估标准,其次,需要解决文化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如何将文化资产变成金融资产,让文化金融资产变成流动资产,进而完成“价值”使命。
“文化金融,作为无形的产品,需要嫁接成熟的商业模式,才能让文化金融产生价值。”复旦大学教授石代伦告诉记者,文化金融,或者艺术金融作为无形的资产,如何来确定商业模式、金融价格、设计交易结构、风险如何控制、如何退出等问题是目前需要极力解决的。
在艺术品金融领域,做到非标准型艺术品与金融标准化相结合,使得艺术领域做到标准化,以及在信用及文化艺术品资产配套环境上再进一步。这样才能使中国从文化艺术要素大国转变成文化艺术产业大国和市场大国。
开启艺术金融新模式:P2P+拍卖+产权挂牌
1月4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度“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准备工作的通知》,对今年的文化金融扶持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文化金融扶持项目遍及文化产业的各大子行业,涵盖了贸易、消费贷款等多个种类,从中可以一窥中央政策想要进一步撬动文化产业信贷融资的意图。
业内人士分析,从几年前对文化金融的概念探索到文化金融模式推陈出新、花样百出,如今文化金融在现有形式上正在朝着深耕细作的方向发展。该人士表示,2015年艺术金融市场冷热分化将更加明显,不排除针对艺术市场的细分市场特征的新型模式将抢占风头。
在这一背景下,温州金融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天津OTC、资邦(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保利拍卖、上海品藏艺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打造的新型艺术品金融模式具有典型意义。
艺术品“P2P+拍卖+挂牌交易”模式,以艺术品作为质押标的,以国内著名拍卖机构为估值方进行估值,借款金额不超过估价的30%、40%,借款人如出现违约,艺术品将通过拍卖行、文交所两种途径进行拍卖或产权挂牌。
这一新的艺术品金融交易模式,将最大、有效弥补艺术品在金融化过程中,在专业评估上的“确权”缺失。“艺术品金融模式探索中的最大难点就是艺术品的估值,因为估值链条结束不用承担责任,一旦出现造假将衍生很多的违约问题。”资邦控股首席战略官韩瑾对记者表示。
“资邦与温州金融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天津OTC、拍卖行等多家机构,解决了“谁评估、谁劣后”这样的问题,在评估层面共同解决“劣后”问题。”韩瑾表示,虽然说这其中的交易结构显得复杂,但已成为当下艺术品金融模式探索的最大突破。
据了解,该交易模式的开展将以温州为中心辐射华东地区,以银行、OTC、拍卖行、上海文交所、温州产权交易中心、资邦投资等专业机构合力推进,使得这一新的艺术品金融模式越来越专业。“温州历来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样板,资邦愿意在文化金融产业上进行尝试,将文化金融从‘粗放式’向‘精细化’道路推进。”马树强表示。
从当下艺术品金融市场发展格局来看,艺术金融将趋向两大方向:一是艺术品金融在产品创新、交易模式上的探索;二是基于实物的艺术品电子化交易、标准化交易将进一步放大规模。业内人士分析,在把握国家文化政策上导向上,今后艺术金融的介入侧重点会更多地从艺术品二级市场的炒作转向一级市场的培育。